同樣考試定人生,為什麼到了英國,小留學生竟然不恨考試?!
“在英國,還是有考試的。考題極難,壓力也許更大,但我卻一點也不討厭這裡的考試。”
在 Skype 的另一端,這位未曾謀面的中學生說起話來有時會有些激動,用詞甚至有點尖銳。「我認為亞洲許多國家教育可說是腐敗。我自己在英國功課很多,下個月就要參加升學大考了,但我學得很開心,因為這些考試不會只是死背、死背、再死背。」
現在十六歲的 Doug,在國內讀書到初二,到英國讀書一年多;還在努力適應語言、文化的差距,而且正面臨著升學大考的壓力;他竟然極為樂意撥時間接受我跨洋訪問,而且一講就滔滔不絕。
“Doug 你先別急,我們先從考試說起。英國也很重視考試嗎?我還以為這是東亞國家特有的現象!”
說不重考試是騙人的!英國升學大考,成績跟你一輩子
原來,英國不但有考試,而且英國重視考試的程度比起東亞國家有過之而無不及。英國的義務教育結束在16歲,在這一年,學生要考GCSE(中學普測)。在英國,每個人都知道這場考試至為重要。就算打算不再升學直接工作的人,也要盡全力在這場考試裡取得及格以上成績,因為未來求職時,僱主都會用中學GCSE的成績判斷員工的語文、數學、常識是否達到基本水準以上。
對於打算就讀大學的人來說,中學GCSE更為重要,學生得憑這個成績申請兩年制的高中課程(A-level),未來申請大學的時候,中學GCSE的成績也會被拿出來比較與檢視。高中課程的兩年,課程極難,壓力極大,因為他們面對的升學測驗完全沒有在和他們客氣的。在申請大學時,學生除了要提出自傳、學習規劃、過去學習成果等資料外,也要提出A-level考試的成績 — 而且A-level考試極為重要,若沒有考高分,絕無法進入一流大學。
英國重視考試,絕不亞於東亞國家,但考試帶壞了英國教育體制嗎?不見得,至少,在Doug 的經驗中未必。主要原因是:考試方式也有優劣之別。
究竟,區別何在?
考科選項極多,學生可以依照特質興趣量身訂作學習路徑
東亞國家的幾個重大的升學考試,考科的選擇自由度極低,甚至趨近於零。相較之下,英國學生在選擇考科上有極大的空間與彈性。以中學GCSE為例,考科超過 40 項,除了數學、英文和科學是必考科目外,學生可以依據其特質與未來發展方向選擇考科,至少3科,不訂上限。而這40項考科,還不是全部的自由度。物理、化學、生物,這三個自然學科雖然必考,但是都有分基礎版考題和進階版考題。數學有分基礎、進階、數理邏輯三種考題。英文也分三種難度:母語非英文的學生可以考相對簡易的試題,一般英國學生考普通英文(包括文法、創意寫作、實用寫作等),進階學生才考英國文學(例如莎翁劇本和十四行詩)。
因為考試有選考科的自由度,所以在學校就可以有選課的自由度。Doug和我說:英國從中學開始,每個學生都依據自己的特質和未來方向選課,沒有人被迫修習和自己的人生前途無關,或是和自己能力不相襯的學科。考局部而不考全部,讓教學專注於深度,而非趕課速度
英國的歷史考試的思維是不追求全面,追求的是思考深度。因此,我們會在英國中學GCSE的歷史科考題中看到:
如果你修的是1894-1918歷史,請回答 7~10 題。
如果你修的是1918-1939歷史,請回答 11~14 題。
如果你修的是1945-1972東西方衝突史,請回答 15~18 題。
如果你修的是1950-1975亞洲衝突史,請回答 19~22 題。
如果你修的是1990-2009歷史,請回答 23~26題。
當考試不必縱橫數千年,衝刺幾萬里,可以選擇特定區塊,老師和學生就可以認真把一段歷史、一個課題討論清楚,進行深入思考。英國教育相信:如果你學會如何深入學習一部分,你就懂得如何學會其他的部分。
英國考試大量論述題,教學的核心必然是「學思達」
東亞國家較多考試大量是選擇題,即使到升大學的學測與指考,不拘文史或理化皆是如此。因此,在授課之中,有組織、有系統的推理和表達技巧,常常被嚴重忽視。但是在英國考試之中,絕少選擇題,無論什麼學科,都有大量論述題,或長或短,有些要求學生精簡道出重點,有些挑戰學生推演論證的能力。
舉例而言,在中學GCSE的化學科,有一題是:「請說明從原油之中提煉汽油的方法和原理」然後一整頁白紙給學生寫,這題在滿分 60 分之中佔 6 分。在中學GCSE的地理科試卷之中,你可能看到一張地形照片,以及這樣的考題:「請觀察這張照片中的地理特色,這個地區能做什麼樣的措施,減少洪水發生時造成的災害?」這題在滿分 88 分之中佔 4 分。因為考題是這樣的重視觀察、分析、推論,因此平常無論是什麼課程,都極為重視廣泛閱讀、口語和書寫的論述、具邏輯的解釋,與系統性的評估。
還在讀中學的 Doug 告訴我,在他的地理學課堂中,老師講授佔很小的部分。課堂的大部分時間,都是學生分組進行個案研究,在下課前完成,並且將研究結果匯整組織在一張 A3 的海報紙上。老師批改後,再將最完整的一張複印給大家參考學習。
砍不掉就改好,優質考試其實有利於優質教學
談到這裡,我明白 Doug 為什麼不厭惡英國的考試-英國的考試不是教育和學習的冷酷敵人,而是堅強有力的助手。
因為考試的自由度,確保了教育選擇的多元性。因為考題的深度,引領教學走向精深和廣博。Doug 和我說
“我宗教學老師跟我講過一句我永遠忘不了的話: Why do you come to school? To discuss ideas! 換句話說,學校是討論的場所,而不是當個USB。灌輸知識而不引發思考的教育是絕對錯誤的。”
東亞國家許多受教育的人常常感覺受到考試荼毒,於是教改人士花了很多心力嫌棄考試,挖空心思找各種「比序項目」企圖取代考試。直到現在,成果依舊很糟。
有句話說:打不贏就加入;對「考試」,或許也該抱持相似思維:砍不掉就設計好,讓考試從教育的敵人變成守護神。